《設計專欄》  

明基電通,一間於1984年在桃園鄉下成立的小公司,以台灣傳統的代工模式為主,生產電腦週邊相關產品。1991年,李焜耀接掌明基總經理職位後,其發展方向逐漸朝專業的通訊與多媒體產品轉型,並讓當時僅擁有26億營收規模的一家小公司,在14年間迅速攀升60倍,達到了目前擁有1,600多億營收規模的大企業。

2002年,李焜耀升任明基電通董事長;在他的帶領下,明基從單一公司發展為囊括通訊、消費性電子、多媒體與顯示器等跨領域的企業集團,總計包括友達、達方、達信、絡達、明基逐鹿與達虹等子公司在內的整體集團營收在14年間成長132倍。

其中,最為人所稱頌的要算是2001年12月5日,李焜耀率領BenQ單飛,自創新品牌BenQ,並將其定義為‘享受快樂科技’;更以其具國際水準的品牌設計向全世界證明,來自台灣本土的品牌也有能力與全球品牌共同躋身國際市場。

◎理性與感性的品牌哲學

曾經被美國《Business Week》週刊中大幅報導的紫色BenQ品牌,“以藍色象徵理性的IT產業,加上代表熱情消費者的紅色所融合而成的紫色,除了反映出兩元兼容並蓄的設計風格外,更說明BenQ強調消費時代科技與人文並重、理性中帶感性,以及工作與娛樂兼備的文化。”李焜耀自豪地解釋他自創BenQ品牌的理念。

李焜耀自認所做過最有膽識的一件事情,便是投入作品牌。因為,“那是冒著相當大的風險,當時連ODM客戶也存疑,而剛推出BenQ品牌的一年半前,的確也遭遇到很大的挑戰。”

2002年,BenQ開始發展自有品牌時,雖然多所波折,但當時他“最大的顧慮便是擔心如果消息提前曝光,可能會導致推出後的市場衝擊力不夠,BenQ品牌如果沒有一炮而紅該怎麼辦?”

由於李焜耀認為BenQ品牌走向全球化的計劃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立即而明顯的效果,因此,他的品牌經營便有其獨道的用兵哲學:“開始時就要像空軍所說的大規模轟炸,第二階段則要用坦克步兵小規模作戰,但也要避免炸到自己。”未來,所要思考的則是如何再針對自有品牌加以深耕。

因此,儘管過去三年來,BenQ約已斥重資一億美元以上的行銷費用,佔公司營收的5%以上,並已高過佔3%至4%的研發支出,然而,這筆花在刀口上的大筆費用,果然都很快地得到了投資報酬,並使BenQ的計劃順利地推展與實現。

◎品牌的附加價值

有人拿它和韓國三星做比較,李焜耀對於韓國三星的成功卻一點也不羨慕。他說:“韓國三星的品牌經營已經多年,而BenQ才走了3、4年,未來還要更集中資源利用的優勢來與之相抗衡,而不是一味地倣效,如何建立品牌獨特性才更重要。”

“在附加價值的前提下,鮮明的品牌、獨特的個性,才能吸引死忠的粉絲!”過去以硬體設計為主的產品,已經轉型為強調更多的附加價值,才能吸引消費者的目光,這也是BenQ品牌產品所致力於發展的目標。

然而,企業要經營品牌,其實還需要整個產業環境,以及消費者的心態相互配合,才能有利於品牌的推展。李焜耀指出韓國人相當重視具有附加價值的國產品牌,而這方面卻是台灣的消費者所欠缺的。

“台灣的消費者往往盲目的追求流行文化與知名品牌,而不太注意品牌所傳達的意義與思考模式,以及品牌背後所代表的生活與其願景;其次,台灣具有移民社會的過度彈性化風格,不夠穩定,使台灣一直無法成為世界名牌的溫床。”他接著補充道,“淺碟子型的經濟、喜歡模倣他人的成功,以及價值重於一切的想法也是致命傷”。因此,他建議消費者能更支持有內涵、個性獨特的品牌,才能使我們的自有品牌走向全球化。

至於如何掌握品牌推出的最佳時間點?李焜耀則表示,“BenQ並非一開始就想著要做出品牌,而是到了累積具備300多億資產時才著手進行。”目前,BenQ的品牌產品約已佔該公司50%以上的銷售業績。

◎掌握機會 勇於變革

回顧明基過去的發展史,李焜耀常被譽為台灣科技產業中,最懂得掌握潮流的企業領導人之一。從專注於電腦週邊起家,1994年,李焜耀便獨具慧眼地看到手機市場未來的發展潛力,率先投入於無線通訊領域的研發。到1997年,他又成立達碁科技,投資於TFT LCD面板的生產,開始進入集團化擴張的階段。能夠在市場尚未萌芽之前,就先嗅到可能的商機,並大膽投資,李焜耀說他的膽識來自於,“自信與掌握度,而這其中平日的觀察與資訊的掌握,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。”

他回憶說,“其實當時成立達碁科技,以子公司獨立運作的模式管理,是因為怕經營不善,反而會拖垮明基。”沒想到,這個當初不被完全看好的業務,到2000年時,李焜耀再度以此與聯友科技合併,成立友達光電,成為台灣最大的面板製造商。

在李焜耀的佈局策劃下,2002年他又與飛利浦合資成立光儲存科技,共同進軍光碟機市場。不管是企業的內部創業、外部創業、併購、策略聯盟、建立品牌,李焜耀優游於各種的市場策略之中,逐步擴張明基的影響力,成就一個他所自信的成功模式。

然而下一步呢?相信六月初明基宣佈併購西門子手機事業部門一事,更是讓所有人再度見識到他的雄心壯志。透過這個號稱是歷年來亞洲最大規模的收購行動之一,將使明基成為全球第四大的手機品牌,進一步推升明基成為營收超過美金一百億的公司。

李焜耀以“我們已經取得了進入手機市場比賽的決賽權。”來說明他的想法。他表示,近來亞洲許多新興的手機製造業者大多不具備核心IP技術,而西門子在行動通訊領域具備的核心專利,將使明基能夠立即提升在此一激烈競爭市場中的位置。

當然,即使李焜耀不花一毛錢取得西門子手機事業,但隨之而來的龐大虧損與管理負擔,又將是他個人職業生涯中的一次豪賭。但歷經多次產業合併經驗的他,應深知最大的挑戰是來自併購之後,而這樣的‘管理代價’又再次考驗著這位大膽出手的企業領導人。

◎產業發展新方向

隨著BenQ在品牌經營上的成功,也對以代工製造為主要經營模式的台灣產業環境造成若干衝擊,未來,設計業將逐漸發展成為台灣製造業轉型時的最佳典範。

李焜耀指出台灣許多公司過份迷信著所謂‘數一數二’的GE法則-“要做就要做No.1!”。“在全球化競爭過程中,台灣過度同質的代工模式與一窩蜂的參與者導致價格戰,未來勢必整合,形成大者恒大;而這種競爭優勢理論,又使得企業不斷進行擴張的掠奪式競爭策略,以及追逐低成本的游牧民族式經營模式,使得整個產業處於惡性循環中”。

“台灣的產業在走向大型化、集團化的趨勢下,未來的產業發展策略重點應該是減法,而不是加法,才能得到充份的資源作為後盾。”李焜耀認為日本的產業發展型態或許可成為台灣產業發展借鏡。

“除了網路與軟體產業以外,日本在近20年來未曾出現過新的大型電子公司集團,中型公司繼續陷入困境,如Minolta、Chinon與Mita等,各大集團的IC部門更歷經拆解整併。”他並預估,十或二十年後,台灣的大型電子公司集團多半也會經由整併而來。

因此,他建議“小型業者必須思考差異化經營,創新與高附加價值的設計業將成為產業的下一步棋。特別是新浮現的產業機會還必須和中國、印度等新興國家競爭。

“台灣的製造業重心正在向中國大陸移轉,而日趨重要的設計業也可能即將面臨被正在崛起中、並擁有優秀人才庫的印度所逐漸取代的威脅”李焜耀提醒台灣的產業界表示,這種發展態勢將是所有台灣產業界與領導者所必須格外注意的地方。


全文摘自:電子工程專輯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arolia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